中国军马——山丹马
北京马术俱乐部小编介绍山丹马是山丹马场科技人员同几代牧马人历经三十多年风风雨雨,数不尽的曲折坎坷,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牧马人精神,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最终取得的一项辉煌成果。1985年7月12日,“山丹马”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10月8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做为一个军马新品种,“山丹马”被写进《中国大百科全书》及多种养马学专著。
培育中国军马
为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军马,1951年全军第一次马政工作会议,确定军马改良目标为重乘轻挽、乘挽兼用的中间型品种。从此,以赵书润、叶祯远为代表的历届马场领导、科技人员及广大牧工,按照国家马政总局工作会议的精神,开始了培育新良种的工作。
为了加速军马改良进程,1952年至1953年,山丹马场从苏联引进顿河公马27匹,顿河母马30匹,除进行纯种繁育外,主要用于对当地土种马进行杂交改良。当时选送钟兴渭等12名兽医、畜牧人员到兰州接受专业培训。第二年,山丹马场开始推行人工授精技术,年末,马匹存拦数达11438匹。“山丹马”的培育就这样开始。
1953年至1962年期间是山丹马的杂交改良阶段,育出的顿土杂交一代马灵敏温顺,易于调教,乘挽性能有所提高,为培育山丹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但杂一代马对饲养条件要求较高,适应性较差,杂二代更为明显,且体格偏大,不符合当时军马的要求。因此,1962年11月召开了全军军马选种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育种方针和军马选种五条标准,即:“能驮100公斤在山区持续行军;驮挽乘兼用,以驮为主,专乘专挽适当发展;适应中国的饲养条件;能持久;成本比较低”。
为培育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个方向,山丹马的育种进入了回交阶段,从1963年到1971年,用土种公马回交杂一代母马,或用杂一代公马配土种母马,培育出了含顿河马血百分之二十五的混血马。
1972年至1980年是横交阶段,按照1971年所定计划,对达到育种目标的混血马再经严格选择,组建核心群,采用非亲缘同质选配发法进行横交,以巩固其优良性状。1980年至1984年是自群繁育阶段,通过更加精心的选配,建立更优秀的核心群,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马匹优良品质,确定其遗传性能,解决了回交、横交阶段存在的缺陷。
1984年7月,经国家鉴定委员会评定认为:山丹马的育成是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定名为“山丹马”。1985年“山丹马”荣获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据说还是与原子弹项目同台获奖。1964年,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垄断至此被打破随后又有第二颗、第三颗,直至氢弹的实验成功…1985年国家颁布科技进步一等奖,“原子弹”项目自然首当其冲。而就在距核试验基地东面不太远的地方,也有一个科研项目与“原子弹”项目同台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就是山丹军马场的“山丹马”项目。这并非偶然,因为军马曾在人类战争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即便到了近现代,乃至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它仍是非常重要的战备物资。
山丹马体格中等,乘、挽、驮兼用,其性能符合军马五大标准,以耐力和适应性强,善走长程著称。山丹马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受到参战部队一致好评;在长途转运途中,山丹马耐饥耐渴,不怕冷也不怕热的特性令人折服;而吴舒里、白乙拉骑山丹马穿越复杂地貌环游祖国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